固强科技资讯页面banner

如何科学设计抗震支架?核心计算与布置原则详解

抗震支架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其在地震中的效能。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,必须基于精确的计算和规范的布置原则。

一、抗震荷载的计算

抗震支架的设计需根据GB 50981和GB 50011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进行。核心是计算地震作用标准值,通常采用等效侧力法:

F = γ * η * ζ1 * ζ2 * αmax * G

其中:

  • F:沿最不利方向施加在抗震支吊架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。

  • γ: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(重要系数)。

  • η: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(根据构件类型取值)。

  • ζ1、ζ2:状态系数和位置系数。

  • αmax: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。

  • G:抗震支吊架所承担的重力荷载。

此计算需由专业工程师完成,确保支架组件(吊杆、斜撑、连接件)的强度足以承受该地震力。

二、布置原则与间距要求

  1. 侧向与纵向支撑:

    • 侧向抗震支架 用于抵抗水平横向地震力,防止管线左右摆动。

    • 纵向抗震支架 用于抵抗水平纵向地震力,防止管线前后晃动。

    • 原则上,每个刚性连接的水平管线系统应在两端设置侧向支撑。长直管段则需按间距要求增设侧向和纵向支撑。

  2. 间距要求:

    • 规范对不同管材、不同系统管线的抗震支架最大间距有明确规定。例如:

      • 钢质管道:侧向支撑最大间距12米,纵向支撑最大间距24米。

      • 非金属管道:侧向支撑最大间距6米,纵向支撑最大间距12米。

    • 当管线转弯时,应在转弯点0.6米范围内设置侧向抗震支架

三、节点设计关键点

节点设计是保证力的有效传递的关键。

  • 锚固点: 必须固定在混凝土楼板或梁等主体结构上,严禁固定在砖墙、轻质隔墙等非承重结构上。

  • 连接构件: 所有连接件应采用专业抗震铰链或C型槽钢配套扣件,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位移和转动,以耗能减震。

  • 深化设计: 复杂节点需通过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和深化设计,避免与其他管线冲突,确保安装空间。

总结: 科学的设计是抗震支架发挥效能的基石。必须严格遵循“计算准确、布置合理、节点可靠”的原则,才能构建起真正安全的机电抗震系统。